首页 » » 正文
“新冠疫情与保险业创新发展专题研讨会”在线召开
发布时间:2020-04-26    已经被浏览1525次

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对全球人民的生命健康和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影响。面对这一突如其来的巨灾风险,保险业如何发挥风险损失补偿作用,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问题。2020年4月24日,清华大学经管学院中国保险与风险管理研究中心以线上会议的形式,举办了“新冠疫情与保险业创新发展专题研讨会”。研讨会以“新冠疫情下保险业的应对与发展”为主题,围绕新冠疫情爆发以来中国保险业的应对,国际疫情发展趋势预判及保险业的应对策略,新冠疫情对中国保险业的影响及其对中国保险业创新发展的启示和机遇等问题进行了研讨。

 

本次会议由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金融系教授、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中国保险与风险管理研究中心主任陈秉正教授主持,与会演讲嘉宾有中国保险行业协会秘书长商敬国,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原执行副总裁王和,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首席经济学家王稳,瑞士再保险中国总裁陈东辉,复旦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复旦大学风险管理与保险学系主任许闲,农银人寿总精算师王晴,美国风险管理与保险协会董事会董事邱硕,麦肯锡全球董事合伙人、中国区保险业务负责人毕强。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金融系教授、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中国保险与风险管理研究中心主任陈秉正教授主持研讨会)

 

陈秉正教授在会议开幕辞中指出,新冠疫情给人民的生命财产和经济发展都造成了巨大损失,对整个保险行业也产生了巨大影响。现在国内疫情已经取得了阶段性胜利,但国际上仍然处于一个艰难时刻。保险行业应当充分总结和分析疫情带来的影响,共同探讨应对策略与未来的发展之道。

 

中国保险行业协会秘书长商敬国在《勇担使命,中国保险业再出发》的主题演讲中指出,疫情爆发以来,我国保险业及时采取了大量应对措施,包括对与新冠疫情相关的迅速理赔,及时在很多现有保险产品赔付责任中拓展了对新冠肺炎的赔付责任,同时还为抗疫一线的医护人员捐赠了大量保险,体现了我国保险业的责任与担当。然而,疫情对保险行业的发展也产生了巨大影响:寿险新业务增长在艰难恢复中再次受压,财险业务总体增速也大幅下降,车险业务出现了负增长;但得益于线上渠道,短期健康险业务反而增长了47%。商秘书长认为,在疫情影响下,保险业未来发展的广度和深度将不断扩大,随着我国国际地位的提升,保险行业未来也应该更加国际化。

 

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原执行副总裁王和发表了《疫情下,风险管理与保险的反思》主题演讲。王和从风险管理的三个基本要素出发,对保险行业的风险管理进行了反思与提问。从风险识别上看,此次疫情让我们意识到现有风险识别技术的有限性和局限性。在未来风险管理的技术发展中,应注重数据、算法和算力三大能力。从风险评估上看,要加强对“损失冰山”理论以及风险全球相关性的重视,可保利益的灰度理论和链化视角或许更加适应现实需求。从风险处置上看,必须打造风险韧性,让社会具有一定的风险自愈能力,对保险业来说就是要体现在业务可持续管理(BCM)上。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复旦大学风险管理与保险学系主任许闲进行了题为《新冠肺炎疫情下的保险创新与保险需求》的主题演讲。新冠疫情爆发以来,保险公司进行了积极应对。从2020年1月疫情爆发到2020年4月10日,共计有124家保险公司在不增加保费的前提下,将1530款保险产品的责任范围扩展到新冠肺炎,其中超过75%的产品是重疾险;财险方面虽然数量不及寿险,但种类繁多,很好地帮助了企业的复工复产。保险公司的另一创新举措是捐赠保险,主要覆盖人群为投保客户、一线及基层抗疫人员等。新冠疫情对保险需求也产生了一定影响,由于人们的自我防范意识和健康保障意识提高,寿险和健康险保费端收入会增加。营业中断保险、家财险、企财险等财产保险需求增加,但海外工程保险、航运保险等产品受疫情打击较大。

 

农银人寿总精算师王晴从精算师的视角,通过建模对国际新冠疫情进行了分析和预测。他认为,中国政府用很短的时间通过及时严格的措施将动态传染系数控制在很低的水平,成绩斐然。欧美国家由于文化差异,无法效法东亚国家的措施。王晴认为,德国,意大利,法国和西班牙等国的确诊病例峰值在三月底四月初已经达到,现在已经过了疫情的拐点,现有病例开始下降。而美国、英国、加拿大的拐点要等到五月中下旬才能达到。欧洲各国已经计划在四月底五月初复工,预计美国各州在五月份也会陆续复工,复工后会有疫情反弹的风险。夏季气温升高,病毒自身传染性可能会下降,但形势仍然不容过于乐观,并且年底可能出现第二个高峰,疫情完全控制可能还是要等到疫苗的成功研制。

 

瑞士再保险中国总裁陈东辉就再保险行业对于新冠疫情的应对进行了思考并出了建议。陈东辉认为,目前进行流行病保险的创新面临一定的困难。首先流行病风险的经济损失难以估计,因为一方面经济损失包含了很多人为因素,建模难度非常大;另一方面,当发生全球流行的疾病时,其所带来的经济损失是一种系统性风险,难以通过正常的保险体系进行转移。其次,疫情带来的最大痛点可能并非经济损失,而是医疗资源的弹性。最后,在低利率环境下,保险公司面临的首要问题是保证其财务的稳健性,往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国际市场不会有很高的热情进行流行病保险的创新。陈东辉认为,此次疫情极大地激发了公众的保险意识,我们应当借此机会先推进发展相对简单的巨灾保险,为日后流行病的巨灾保险打好基础。此次疫情也是一个推动行业数字化转型的良好契机,应当大力推动医疗健康保险覆盖面,提高家庭的风险韧性。在流行病巨灾保险的设计上,我们可以从商业健康保险的保费中提取一个较小的比例建立专项基金,用以解决流行病发生时医疗资源弹性不足等问题。

 

美国风险管理与保险协会董事会董事邱硕发表了主题演讲《疫情下的美国保险业——对财产与责任保险的观察与思考》。邱硕指出,此次疫情对于美国保险业务本身而言,损失总体上仍然是可控的,行业有充分的资本进行合理赔付。保费短期不会受太大影响,长期里行业总体保费可能会减少,但单位风险的费率可能会增加。未来保单的设计会更加保守,明确保单承包范围以减少未来的不确定性。指数化产品设计可能会是未来发展方向。从外部看,疫情导致的资本市场短期波动损失仍在可控范围之内,更大的问题其实是长期的低利率环境。立法机构、监管机构都企图保护被保险人的利益,强制保险公司进行赔付,例如对营业中断的赔付,这种做法虽然短期内可弥补一些疫情造成的经济损失,但长期来看不利于保险行业的健康发展。评级机构对财产保险行业的整体判断逐渐趋于不乐观。未来美国希望通过政府与行业间合作来应对类似风险,目前更倾向于政府作为再保险的提供者,如果险企能得到政府提供的免费再保险,就会有责任和动力提供可以保障疫情的保险产品。

 

麦肯锡全球董事合伙人、中国区保险业务负责人毕强的演讲主题为《疫情危机下的战略思考——保险公司如何塑造韧性》。毕强认为,从整体来看,此次疫情对几乎所有行业都产生了影响,但程度有所不同,保险行业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在当前快速变化的环境下,保险行业面临直接经济影响、客户行为变化、运营风险上升、投资风险增加、监管调整等多重风险,保险公司应当重点关注资产负债表的管理、收入管理、利润管理、运营韧性等领域。短期来看,保险公司可以重新评估一些不必要的投资,采取战术成本优化,紧急现金流管理以平衡市场不确定性等措施;但更远的未来,线上化、数字化是一个不可回避的势头。不过数字化也并非万灵药,针对大型或阶层分明的传统组织结构,保险公司要变得更加敏捷和具有韧性。

 

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首席经济学家王稳就《疫情下全球政治风险的变化及出口信用保险的创新发展》进行了主题演讲。王稳指出,新冠疫情严重扰动了全球政治风险市场,全球经济衰退,贸易和投资增长断崖式下降。受我国出口贸易下降的影响,短期出口信用险的业务量呈现下降趋势;但与此同时,随着外贸企业出险率上升,短期险的赔付率面临上涨压力。此外,疫情的全球大流行也对全球跨境投资产生了严重冲击,预计2020-2021年全球外国直接投资将下降30%-40%。受我国对外投资额下降的影响,海外投资险的业务量呈现下降趋势,与短期险一样,海外投资保险也面临赔付率上升的压力。王稳指出,出口信用保险的创新发展需要解决好“政府调节还是市场调节”、“政策性保险还是商业化保险”以及“保险的保障属性与融资功能还是社会管理功能”这三大矛盾。未来出口信用保险应加强产品创新、服务创新、加强融资功能并进行数字化转型与组织创新。

 

  此次线上研讨会由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中国保险与风险管理研究中心通过腾讯会议平台举办。参加会议的有中国银保监会有关部门领导,中国保险行业协会、中国保险学会有关部门领导,以及来在全国约140多家保险企业的340余名业界人士和来自全国68所高校的约180名教师和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