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动态
2013年10月28日下午,来自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的博士后高俊为我们带来了一场主题为中国多层巨灾风险融资体制研究的报告,这次报告是清华经管中国保险与风险管理研究中心主办的第三十九期双周学术报告。来自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的庹国柱教授、北京大学的刘新立教授,以及保险方向研究生参加了本次报告。清华经管陈秉正教授主持了这次报告,并简单介绍了高俊博士在清华做博士后期间工作情况。
从左向右依次为:刘新立教授、庹国柱教授、陈秉正教授
高俊博士认为资金是保证巨灾风险管理工作顺利开展的必要载体。由于用于灾后救援重建的资金可能存在“资源性缺口”和“流动性缺口”,所以需要对之进行融资。将“巨灾风险融资”定义为,是由以政府或保险公司等为参与主体,通过一定的渠道或工具来筹集资金,以应对潜在的巨灾发生后损失的行为。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自然灾害呈现出频次增加、风险损失巨大、灾害连锁反应、多灾并发等特点,使得单一(再)保险公司无法承担灾害造成的巨大赔付责任,政府也难以筹齐足够的资金恢复重建。
高俊博士
高俊博士在对国内外关于巨灾风险融资的研究文献进行梳理评述的基础上,对我国巨灾风险融资的现状进行了描述,并结合国外典型国家巨灾风险融资体系构建和运行的经验和教训,认为巨灾融资主体和工具选择是巨灾风险融资制度和策略安排的核心,并对我国可供选择的巨灾风险融资主体和工具的进行了描述,并对最优的主体和工具选择进行了理论和实证分析,认为中国的巨灾风险融资主体必须走政府结合市场的道路,而巨灾债券和巨灾储备基金在现阶段则是优于巨灾保险的工具选择,并对构建国家层面的巨灾风险融资机制进行了分析和总结。
高俊博士报告思路清晰,分析到位,得到了在座老师的一致好评,并且老师们也从不同的角度给出了中肯的意见和建议。
转自:中国保险与风险管理研究中心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