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动态

赵琳博士分享行为经济学(二)
发布时间:2011-12-09    已经被浏览1626次

(接上一篇)

    第二个分支就是行为金融(Behavioral Finance)。有三种偏差需要提到:

1)optimism-bias,例如基金管理者在向投资者建议某个看涨的股票时,常常会夸大效益使得投资者相信;

2)home-bias,例如中国人比较习惯于投资中国的股票市场,日本人比较习惯于投资日本的股票市场,而不会倾向于投资离我们非常远非常陌生的股票市场;

3)limited attention,投资者在关注市场信息的时候,是有有限注意力的,并不可能掌握行业到公司各个层面的信息。

    第三个分支是行为工业组织(Behavioral Industrial Organization),用行为的眼光来研究组织管理。Attention grabbers,买椟还珠就是典型的例子,很多女性购物看重的不是物品本身而是一些小赠品,这就是商家用attention grabbers来做营销的例子;策略含糊 (strategic obfuscation),其意思是在购买保险或其它金融产品时,条约写得非常含糊和复杂,很难看清具体的利益是哪些,策略含糊常用于避免消费者对两个公司的产品进行直接比较,避免价格竞争。如果我们用这种眼光看,可以给监管者建议,监管部门应该规范条约而不应使过分追求条约的模糊性。这三方面主要采用实证、实验室的数据、数学的方面的描述。

    紧接着,赵琳博士将行为经济学发展的历史进行了较详细的阐述。行为经济学主要是把心理学和经济学结合起来,并不是基于研究方法,而是基于研究的对象有没有行为的成分。通常用的方法,主流的方法:实验室的方法,利用已有市场数据进行估计,建模的方法。行为经济学的发展大概可以分为三波,第一波:五、六十年代,找到谬论,人们开始发现用经典经济学理论不能解释的现象;第二波:通过悖论,通过具有广泛代表的例子,抽象出背后机理,例如,前景理论可以解释很多悖论;现在大概到了第三波,第三波是指把前面已有的结果、这方面的进展整合到经济分析中,提高预测性。第三波与传统的研究一样比较注重模型的简约性、预测性、一般性、相关性、预见力比较有价值。在第三波的研究中要把握好两个原则:第一,不应该把行为经济学和传统经济学对立起来,行为经济学通常会修改一些传统的假设,并不是直接攻击传统的模型就不能用,一会儿我就演示在保险中修改一个非常简单的假设,指数效用折现。通常在经济学中,从经典的研究来看,这些假设并不意味着经济利益,传统的假设主要是追求解析结果的简练,但是这种假设不能抓住一些重要的行为现象,如果我们从心理学的实验证据出发来改动这些假设,从而得到新的结果,这个不能说与传统的经济学模型对立起来。第二,也不能和传统的经济学假设对立起来,例如,指数折现,在计算会计准则和计算现金流的时候,不能形成思维定势,而应做些改进看其预测能力是否与现实更吻合。

    赵琳博士进一步指出最近由于潮流的发展,学者把经济行为学的研究和保险行为学的研究联系起来,第一个例子就是Brockett and Golden在2006年时,做了一些文献梳理,有人发现一个人的信贷记录和他开车的出险概率是呈正相关的,信贷记录越差他开车越容易出险,于是很多保险公司就说我能不能把一个人的信贷记录拿过来,进行歧视定价,就好像给了一个信号,指导5什么样的人是高风险,什么样的人是低风险,在美国是禁止这样干的,因为侵犯了其它方面的权利。Brockett and Golden(2006),认为这种联系是由很多因素造成,一个人爱开快车、容易出现事故可能与性格、冲动性行为、对他人不负责任、对社会的规则视而不见,可能与与个人的性格和情绪相关,而这样的性格和情绪又容易诱发行为使得在银行容易有不良的信用记录,如果一个人经常开快车,在开车时不能克制自己的行为,是否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在花钱时也不能克制自己的行为。第二个解释:开快车的人是否最这种规矩视而不见呢?从大样本上看,他们有一定的相关性,不能是具体到每个人全是这样。在”Safe Driving Bonus”计划,在这个计划中,买保险的人,六个月内没有出现保险事故的话,返还最多可达5%的保费以示奖励。第三个方面是用来研究一些稀有事件,比如研究自然灾害,从业界看到的现象,可以用行为经济学来解释或考察,对于政策制定者来讲,从这个角度考虑是有意义的。

 

 

                                          中国保险与风险管理研究中心:阎学煌(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