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正文
高俊博士谈灾害风险管理的多层融资
发布时间:2012-10-12    已经被浏览3399次

   10月10日下午,清华大学博士后研究员高俊在伟伦楼385做了题为“构建面向灾害风险管理全过程的多层融资机制”的学术报告,这是中国保险与风险管理研究中心举办的系列学术活动--双周学术讨论会的第二十二期。   

   

    高俊博士向与会的师生详细分析了灾害风险管理过程中准备、救援、恢复和重建四个不同阶段各自的特点和资金需要,结合当前几类主流灾害损失融资工具在成本、支出时间及可获得资本等方面的差异,展示了一个面向灾害风险管理全过程的多层融资机制框架。首都经贸大学的庹国柱教授、对外经贸大学的赵慧萍副教授、清华大学的陈秉正教授和邓颖璐助理教授以及一些对灾害风险管理问题感兴趣的师生参加了本次报告会。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劳动经济学院和财政金融学院庹国柱教授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金融系教授、中国保险与风险管理研究中心执行主任陈秉正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保险学院赵慧萍副教授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金融系邓颖璐助理教授

   

    首先,高俊博士从日益严峻的灾害应对形势出发,说明风险融资是灾害风险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总量不足或流动性不匹配而导致的资金缺口,易贻误灾害风险管理工作的最佳时机,进而影响其工作进程和最终效果。

    随后,高俊博士按照时间维度,将灾害风险管理划分为准备、救援、恢复和重建四阶段;并结合这四个阶段各自工作目标和重点,对全过程不同阶段的融资需求特点进行了详细的讲解;向大家用简单的理论模型证实,在融资时不仅考虑可融到的资金规模及成本,还要兼顾资金与需求时机的匹配。

    在融资工具的选择方面,高俊博士针对政府财政预算、保险、巨灾衍生工具、或有债务、应急预算、慈善捐款、税收等主流融资工具,依据其在成本、支出时间和可获得资金总量方面的差异,探讨了成本最小且注重时效前提下多种融资工具的有效序列。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博士后研究员高俊博士

 

    最后,高俊博士结合我国实情指出,中国目前应成立一个具备统筹功能的巨灾风险基金;只有以此为主要载体,在成功推行巨灾保险的前提下,整合社会、保险、政府等多方面资源,方能成功构建出一个成本最小化、可消除总量资金缺口和流动性资金缺口的多层融资机制。

报告后,与会老师与高俊博士就一些感兴趣的话题进行了深入探讨,收获良多。

 

中国保险与风险管理研究中心:高俊(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