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7日下午的伟伦楼385会议室座无虚席。来自西安大略大学统计与精算系副教授刘晓明博士应中国保险与风险管理研究中心执行主任陈秉正教授的邀请,成为该中心第二十四次双周学术讨论会特邀报告嘉宾。刘博士此次报告的主题是“老龄化进程与随机死亡率模型”。
刘博士首先介绍了本报告的研究背景:死亡风险是寿险和年金产品的基本风险因素,各个年龄未来的死亡率是寿险和年金评估的必要条件,因此, 我们需要理解死亡的动态学特征并为寿险风险分析做出符合实际的死亡估计。接着,刘博士通过展示了死亡趋势变化图,揭示出由于长期以来对人类寿命预期的低估,使得长寿风险成为更应该被关注的风险,并强调长寿风险影响着年金、养老险的给付,而死亡风险则影响着寿险的给付。因此,寿险风险分析应该把关注点从单一风险转换为对多元风险的关注。
刘博士指出建模的方法也应从传统的确定性匹配转向强调死亡未来趋势不确定的随即建模。但遗憾的是,哪怕是经典的死亡模型,比如Lee-Carter模型,也存在着明显的局限性,正如Gutterman和Vanderhoof在1998年所批判的那样,这些死亡模型是纯统计性的,没有考虑人类的生物性因素;所以建立在这些模型基础上对死亡率的预期将是不够充分,尤其是影响死亡影响的产生变化时。死亡是非常复杂的现象,单凭死亡率这个指标很难全面反映人类社会的进化过程。
基于此,刘博士提出构建死亡模型应该考虑与生物机制的影响因素,应该纳入观察到的数据指标。根据老龄化过程的一般性定义、Bafitis与Sargent测量过的生理指标以及老龄化过程与死亡率基本建模思想,刘博士提出了用马尔可夫过程模拟老龄化过程的模型并详细讲述了建模过程。
最后,在模型未来的发展方向和应用方面,刘博士也做了颇有前瞻性的阐述。
此次讲座,不仅在内容上引起了在座多位学者的共鸣和热议,主讲嘉宾刘博士本人求真务实、勇于创新的科研精神更是令人深受感染。
中国保险与风险管理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Michael R. Powers教授主持了本次讨论会。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华北电力大学的部分师生和新华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的业界人士共三十多位现场参会。
中国保险与风险管理研究中心:阎学煌(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