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1日下午,新华人寿与清华经管学院构建保险专业硕士实习项目之见面沟通会,在伟伦楼248会议室悄然举行。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金融系教授、中国保险与风险管理研究中心执行主任陈秉正,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金融系助理教授邓颖璐,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职业发展中心主任石瑾,清华大学经管学院职业发展中心李婧以及新华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人力资源部副总经理张国武和新华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人力资源部负责人刘靓参加了沟通会。沟通会的主讲嘉宾共两位,他们分别被安排在会议的上、下两个半场:上半场主讲嘉宾为陈教授;下半场为张副总。
陈教授首先介绍了新华人寿与清华大学之间存在着源远流长的关系:从新华人寿前任董事长关国亮开始,就有与清华经管学院的交流活动;前任总裁孙兵更是清华经管学院顾问委员会的成员,而新华人寿现任董事长康典,则以首位华人特邀演讲嘉宾的身份,将出席今年7月在青岛举行的2012年中国保险与风险管理国际年会,本年会的主办方就是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中国保险与风险管理研究中心。此外,新华人寿有许多中高层管理者在清华经管学院读过EMBA或接受过高级管理课程的培训。而曾对清华经管学院进行过捐赠的苏黎世保险集团目前是新华人寿的第三大股东的这个事实,使人不难产生这样的联想:新华与清华之间是否可以称得上有些许血缘关系呢。
接着,陈教授简单回顾了保险教育在清华的发展过程:清华经管学院从99年开始在金融系下面设立了保险专业方向,从2001年开始有本科学生,学生从大三开始分专业,从2003年开始就有保险专业方向的本科毕业生。到去年为止,已有8届学生毕业,每年大约有十几名属于保险专业方向。陈教授强调保险专业的基本办学方针是起点高、国际化、重基础、宽视野,他说:我们看中的是学生的基础知识,重视的是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作为资深保险专业老师,陈教授为大家概述了金融专业硕士的由来。专业硕士是目前我国研究生教育实施的一项专项改革。原来的硕士项目设计,无论是清华大学还是地方院校,都是研究导向,学习时间通常是三年;但国外的硕士是职业导向、工作导向;在国外,专业硕士最短的才8个月;本科是基础性的,打基础,是通识教育,但不能适合某些特殊行业对人才的需要,所以在进入某个专业领域工作之前,再进行某几门专业课的学习,便更适合到行业里面去工作。我们国家现在也在进行改革。目前,教育部已公开表明,用5年的时间所有的研究生至少有50%成为专业类硕士;慢慢的研究型硕士就取消了。在这个背景下,金融方面的研究生就全面变成专业硕士了,所以它的课程设计就和研究型硕士的课程设计完全不一样了。从课程的设计,以及培养环节,特别强调将来到金融行业去工作打基础。
在会议上半场的最后,陈教授着重强调了希望每位学生配有业界导师。希望业界导师能给学生到学校上课,课程可以是一个模块,一个讲座,还可以是系统性更强的课程。业界导师还将成为金融专业硕士的论文指导老师。
沟通会下半场一开始,新华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人力资源部副总经理张国武就对新华人寿进行了简单的介绍:新华全称新华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股票是新华保险,成立于1996年,今年是第16个年头了,公司总部在北京。现在新华是全国第三大人寿保险公司,拥有个人客户2700多万个,企事业单位客户6万多个,各地都有分支机构,共有1500多的网点,内勤有2万多人,外勤接近30万人。新华作为全国性的专业寿险公司,也是在A股和H股同步上市的股份公司,股东背景在保险行业,金融行业都是比较令人羡慕的强大的股东背景。第一大股东是中央汇金;第二大股东是宝钢集团,世界五百强企业;第三是苏黎世,清华与苏黎世也有合作。
接着,张副总介绍了新华的业务策略。他说,总体来讲,新华的特点或优势是,发展速度快,几大保险公司中,新华的增长速度是排名第一的;市场地位逐年攀升,现在已经稳居第三位了;新华在几个核心市场上表现的不错,如北京、上海、广东、浙江,新华表现都是非常好的。目前在北京市场上是第二位,与第一位平安人寿规模相差已经很少了。
张副总强调新华整个业务策略,除了快速发展以外,对业务结构、业务品质、内涵价值都非常重视的,整体业绩表现和业务品质都得到非常好的赞誉。张副总很自豪地说,新华明确提出做中国最优秀的以寿险业务为核心的金融服务集团,这个定义非常清晰而且很有特点。大的目标是金融服务集团,但又专注于寿险业务。新华判断在中国人寿保险行业还是非常有前景的。新华正在进军与寿险有很紧密的联动关系同时又是潜力非常大的领域,如养老产业、家庭管理。比如,家庭管理的前期是体检——高端的体检服务,逐步渗透到护理行业,包括与医院合作,形成合作医疗服务。新华整体的战略选择是以人寿保险为核心覆盖客户的全生命周期,不盲目向其它行业、非相关领域进军。整合寿险资源,扩大人寿保险的产业链。
张副总认为新华的另一个优势是在文化建设方面。新华对企业文化建设非常重视。他说队伍精神面貌、凝聚力,对社会品牌的关注、社会影响力做得还是不错的。作为人力资源负责人的张副总,借本次沟通会,着力提出了新华人力资源的三个理念: 1. 第一资源理念。人才是企业生存、发展的第一要素;人力资源是企业赢得竞争优势的战略性资源,是第一资源,这个理念是回答怎样看待员工的问题;2. 第二个理念是事业伙伴理念:新华不是简单的把企业和员工的关系定位成劳动关系或雇佣关系,而是把新华的员工看作是新华的事业发展伙伴,是合作共赢关系,在共同发展新华事业的同时,最大限度帮助员工实现价值、成就梦想;3. 市场运作理念:新华坚持按照市场规律办事。因为新华是个商业企业,对市场规律的敬畏和尊重是我们必然的选择,这样就要求我们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尽量运用市场规律,比如人力资源的配置、报酬、待遇、人员流动这些主要靠市场规律来解决。也即是说,靠员工的能力、业绩、实际表现来获取相应的发展机会、相应的报酬待遇,而不是靠人际关系、亲疏远近、行政命令或强加的一些管理手段。
关于新华人力资源体系建设,张副总为大家做了耐心细致的介绍,他说:新华借鉴国际经验,把新华建设成为国际化、现代化的金融保险企业,新华与世界著名咨询公司来共同设计新华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除了常见的管理职务考核外,还有特色的、扎实细致的专业发展轨道。把保险公司的十几个专业进行了梳理,针对每个专业的特点,制定了任职资格标准,发展晋升的条件,相应的考试、测评、甄选的标准、流程。员工可以通过自己专业技术的表现——专业贡献,获得发展晋升的机会,而不是走行政管理这条大众通道。
在员工待遇方面,张副总认为保险公司有天然的特点:在员工的福利、保险方面是有优势的。新华立足于建设中国最优秀的金融服务集团,在金融行业本身薪酬水平相对比较高的,处在人才竞争非常激烈的发展阶段,在薪酬福利方面采取非常有竞争力的标准。
张副总认为,新华在人力资源做得比较好的方面还有在培训体系建设方面。标准化的培训体系,不仅要让企业取得成功,获得保费的收入,企业价值的增长,同时,让员工在企业得到成长和发展,让人力资本不断得到增值和提升。人力资本的增值,员工个人价值的成长,不仅是企业成功的保障,同时也是企业成功的标志。
张副总认为一个企业首先是培养人才,这一点是和大学有异曲同工之处,大学的使命是培养人才教育人才;企业也是培养人才的,如果没有人才的支撑,如果人才在企业里没有形成浩浩荡荡的、流动的、非常有声势的源源不断的像大河奔涌的态势,企业也很难做大、做强、做长远。
谈到校企合作,张副总很坦诚地道出新华对校企合作给予重视的缘由。他说,原先新华的人才供给,主要依靠内部的培养、选拔,但现在新华已经第三大保险公司了,不可能去小公司去挖人,反而,很多新成立的小公司都想从新华挖人,新华可以说是行业的黄埔军校。新华的基本策略是立足于自身培养,以后的管理干部、专业干部都一层层选拔,按照后备干部梯队建设方案一层层经过实践锻炼、逐级提拔上去,这样需要人才的源头要有很好的补充。新华需要源头活水是优质的、稳定的、持续的。而这种优质的、稳定的、持续的源头活水来自高校,来自非常优秀的大学毕业生群体。所以,要想解决未来人才供给问题,就要和大学进行深入的、前瞻的合作。在大学生毕业之前,通过深入合作,加强双方的了解,做一个更好的双向选择。
校企合作还是新华打造雇主品牌的需要,张副总补充说。新华对品牌、对文化是非常重视的,在品牌建设方面有很多途径,但校园是未来社会精英阶层的来源,如果能在前端——校园方面打出品牌,对公司未来品牌长远建设是非常有利的。
关于校企合作,张副总提出要有三个意识。战略意识:长期的战略任务,至少是功利性不那么强的长期战略任务;品牌意识,与著名高校合作,对新华的品牌有现实的,至少是潜在的影响;客户意识,与高校合作,把高校、学生看成我们的客户,强调合作、多赢,而不是一味强调企业的利益。
最后,张副总明确强调今天自己是代表公司来参加沟通会的,公司董事长、总裁对校企合作、实习基地建设都有过专门的指示,公司首席人力资源官把校企合作当成未来一段时间的战略项目。具体怎样合作,新华现在已经有了一套成型的方案。有些实习项目可以马上启动,比如针对大三、研二学生的暑期实习项目----云帆计划。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金融专业保险方向硕士生列席了本次沟通会议。
中国保险与风险管理研究中心 阎学煌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