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5月25日下午,清华经管学院中国保险与风险管理研究中心(以下简称中心)邀请到上海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保险系主任郭振华教授为大家带来一场以《行为保险学与中国保险市场》为主题的报告。清华经管学院、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华北电力大学、中国保险学会等相关领域师生、研究员参加了本次学术讨论会,报告由中心主任、金融系教授陈秉正主持。
陈秉正教授首先介绍了郭振华教授。郭教授主要从事保险经济学和风险管理方向的研究,已发表10多篇论文,并主持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主要讲授《保险学》、《保险公司经营管理》等课程。
(郭振华教授)
接下来,郭振华教授阐述了个体保险决策理论演进以及各阶段理论的缺陷。然后从个体面临的风险、个体风险评估标准、个体保险风险判断等方面介绍了风险判断偏差与非理性保险决策。公认的思维认为保险风险是可度量的风险,但现实思维认为个体面临的可保风险是不可度量的、有着很强的不确定性。个体通常没有有效数据,即使在有数据的情况下,由于数据给出的平均结果也忽略了个体额差异性、特殊性。通过比较直接经历和间接经验与风险判断偏差,发现出险概率越小,低估风险的人群占比越大。由于大众普遍低估风险从而导致低估保险的价值,随着出险概率降低,愿意购买保险的人数就越少,这也就体现了大众低估程度越严重,认为保险“价超所值”,导致保险市场严重萎缩。
经济学通常对单独保险决策采取了模糊处理,郭教授认为纯保障性保险,应该属于消费。满足自身安全需求或降低风险需求,其保费支出显然面临其他消费品的竞争,面临预算约束。在对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分析,发现保险就是一种满足生理需要之后的一项后置需求,也就是说保险面临更大的竞争和约束,但随着经济增长、财富积累增多,保险需求也会自然增加。
从目前保险市场看除车险、医疗险以外,仍然是弱需求行业,保险公司需要通过增强营销力度提供强供给从而获得市场。人们通常不喜欢强力营销,保险公司可以通过改善产品、增强服务来降低销售人员强力营销带来的负面影响。基于政府视角和个人视角层面分析,小概率风险对于个体而言是小概率事件,但如果放在政府层面来看,通常会构成社会问题。保险行业往往是政策驱动型行业,保险业增长依赖政策支持:税收优惠、强制保险。
陈秉正教授对郭教授的报告给出了积极的评价,他认为目前保险行业无论从理论研究还是实务来说都面临很多问题,郭教授的报告很有启发性,从消费者行为的角度分析提供了新的视角,有助于对某些问题的解释从而找到新的解决办法。
(中国保险与风险管理研究中心 张艳芳供稿)